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1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50篇
财政金融   208篇
工业经济   158篇
计划管理   706篇
经济学   492篇
综合类   698篇
运输经济   29篇
旅游经济   36篇
贸易经济   351篇
农业经济   214篇
经济概况   569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390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恶化明显,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污染加剧。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和城市扩张等几种路径实现。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验证影响路径的效应。其中,经济增长可以改善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人口集聚、收入增加、产业转移和城市扩张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需要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相似文献   
62.
徐豪  刘敏 《北方经贸》2003,(1):26-27
中国的改革是按照两个改革战略向前推进的 :一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部门中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使其逐渐地转化为市场引导型的经济部门 ;二是在传统计划体制部门之外发展新型的市场主导部门 ,改变过去的部门和企业的单一所有制结构 ,以创造更加充分的竞争环境。本文将就业结构变迁同经济体制变迁相结合 ,考察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63.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发生断裂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合理调节物质变换的途径,包括增强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让市场和法制说出生态真理、健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还原者功能类群等。  相似文献   
64.
At the heart of green industrial policy is rent management: government creating and withdrawing opportunities for profitable investment. This paper asks what the key factors are for rent management to succeed. Drawing on a range of literatures, the paper first deals with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normal’ rent management and then turns to one of the most pressing and controversial issues of our time: how to bring about the transition to green energy. This is extra challenging because technological uncertainties are high, time horizons for investment are long, yet action is required now.  相似文献   
65.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产物,占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半壁江山,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影响极大。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内涵的发展之路,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过好转型三关:突破专业教师转型的困惑关;创新应用型人才协调发展的成长关;构建社会服务互动机制的双赢关。  相似文献   
6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本概念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中教育投 资便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同其他投资一样,教育投资也必须考虑其成本和收益问题。  相似文献   
67.
思茅市政府非常重视科技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基础条件落后,财力有限,实际支持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具体来看,在茶叶种植和加工生产这两个环节,科技的支撑作用比较显著,而在科技体系建设和技术标准构建上明显滞后,而且科技的转化机制不畅,严重影响了科技支撑作用的发挥。因此,在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上要加大投入,同时还要借鉴域外经验,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68.
本文研究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路径。基于2004—2015年间已完成代际传承的中国上市家族企业,本文从跨代转型创业视角考察代际传承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路径,并考察继承人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代际传承会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下降,跨代转型创业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同时,继承人的社会资本会加强上述消极影响。跨代转型创业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消极影响会逐年减弱,且继承人的社会资本对此消极影响有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69.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role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sector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explaining the aggregate productivity of India relative to the United Sates during 1960–2010. We set up a simple two sector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and calibrate it to fit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United States. Our calibrated model for India highlight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explaining its slow process of catching up in terms of aggregate productivity. We show that India could have progressed at a much faster rate and closed a substantial part of its aggregate productivity gap if its agricultural sector had grown at a rate at p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India's rela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non-agricultural sector that explains all the recent success in its closing the aggregate productivity ga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We also found that an elimination of relative distortion in agriculture in India could result into a modest improvement in the aggregate labour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7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naddressed question of how the large, complex paddy‐rice market in Bangladesh is able to transform itself and evolve, in the face of changing risks and incentives, into a better‐functioning market system. It notes significant but opposing trends over two decades in different area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market structure, trade circuits and exchange relations. Evidence of a sharp decline in tied transactions points to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impersonal exchang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se changes are explor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microfinance, remittances, rural roads and mobile telepho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